湖北,承载荆楚文化的千年底蕴,融合长江流域的千里风情,孕育出丰富多样、融合多元的民间文化艺术。戏曲、剪纸、泥塑、皮影等民间文化艺术,既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又是地域文化的结晶。近年来,湖北各地通过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古老的艺术文化遗产,延续历史文脉,凝聚乡村群众的精气神,开拓产业发展,为助推乡村振兴发挥了积极作用。
政策赋能 推动民间文化艺术发展新动力
民间艺术何以珍贵?它们是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生动体现,承载着历史的沉淀与时代的脉动,往往浓缩着乡土中国的厚重底蕴。湖北楚剧,深植于荆楚大地的肥沃土壤,由历代艺人传承发扬。艺人们身着华服、手持折扇,穿梭于江汉平原,用悠扬婉转的唱腔为观众展现戏文中的情感。在岁月流转中,他们的表演融合了地方戏曲、民间小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楚韵汉调”。
红安绣活
近年来,湖北省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民间艺术保护工作,将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发展工作纳入当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进行规划,取得突出成效。红安县为推动保护、挖掘、传承、发展“红安绣活”“红安大布传统手工技艺”,专门出台了民间工艺传承人计划,据介绍,每年到红安绣活传习所学习的绣娘有500余人,参与合作社刺绣的绣娘累计已超4000名。
科技赋能 让民间文化艺术从“传下去”到“活起来”
民间文化艺术深入民间,兴于民间,蕴含着中华文化基因,是中华文化的灿烂瑰宝和鲜明标识。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推动优秀传统乡村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能激活乡村文化的生命力。
文化的生命力源于创新创造,而创新创造就包括科学运用新技术、新手段。
湖北省群众艺术馆短视频拍摄现场
2023年以来,根据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做好公共文化云建设项目实施工作的部署安排,湖北省群众艺术馆出品“微游湖北民间文化艺术”微视频,收录各类湖北民间文化艺术,针线流转,红安绣活绣出“锦绣”生活;歌声嘹亮,潜江民歌咏唱浓厚乡情;戏曲悠扬,天门曲艺诠释价值观念……当文化珍品借助科技实现“活色生香”,人们看到的不只是色彩、线条、写意、情怀,更是文化传承发展的多元化呈现、时代化表达。
旅游赋能 为长江民间文化艺术发展提供“流动力”
民间文化艺术“被看见”才能“被热爱”。地处长江之滨的湖北咸宁市,历经岁月沉淀,积累了丰富的民间文化财富,是远近闻名的“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围绕温泉康养、桂花文化、三国文化、竹文化、红色文化、万里茶道源头等特色旅游产品,咸宁推出了一批“不得不游的景区、不得不购的旅游商品、不得不品的特色美食、不得不访的美丽乡村、不得不享的康养体验、不得不住的特色民宿、不得不到的研学基地”等知名旅游品牌。
咸宁碧桂园凤凰温泉
11月22日-23日,以“长江放歌 大地情深”为主题,由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咸宁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24长江流域民间文化艺术交流展示活动将在咸宁市举行。据了解,活动包括参观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场景、2024长江流域民间文化艺术交流成果展、开幕式及惠民演出、沉浸式展示展演,以及咸宁市系列文旅惠民活动。其中,22日的开幕式及惠民演出将在咸宁市人民广场举行,届时将有来自长江流域13省的民间文艺节目精彩上演。
“我们将聚焦阵地建设、惠民活动、精品力作这三大载体,加强民间文化艺术项目的普及推广,深化挖掘和培养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文化品牌、民间文化队伍及民间乡土文化人才,助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进一步提升湖北省全民艺术普及服务水平。”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工作人员说。
关键词: